笔趣阁

泉州小说网>住首楞严三昧 > 第五十六讲(第2页)

第五十六讲(第2页)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当我们心安住以后,接下来你要好好地、详细地去审察我们整个烦恼的根本是什么。这个烦恼的根本,这以下讲出两个:无始生死以来业的烦恼跟润生的烦恼这两种。那么这两种到底你要好好地审察什么呢?是“谁作谁受”。这个“作”就是讲因地,这个因地是谁来造作,结果又是谁来领受?作者是谁?受者是谁?提出这个问题。

佛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佛陀以下讲出一个理由说,阿难!因为你今天要修学的是一种无上菩提。你的结果是无上菩提,那么在因地的时候假设一开始不能够去审察烦恼修学的根本,那你就不能了知,在我们身心世界当中那个根尘的交互作用,六根接触六尘产生种种的烦恼,这个烦恼到底是在什么地方活动、到底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假设你连烦恼的处所都不知道,你要怎么调伏它、怎么样成就如来的果位呢?你现在有很多的军队——很多的法宝,要对治烦恼,但是烦恼在哪里你都不知道,你怎么去调伏它呢?

这一段经文讲出了两个重点,等于是一个总标:第一个,“谁作谁受”,烦恼在哪里?它后面会讲到,其实就在六根当中,这第一点。第二个,烦恼是什么相貌。这个本经讲到两个,业烦恼跟润生烦恼。

我们简单讲一下。其实这两个烦恼都是以攀缘心做根本,就是向外攀缘,只是它们有微细跟粗浅的差别。微细的就是所谓的业烦恼,它有动业力的功能,这个就是在十二因缘当中的第一支,所谓的“无明”,也就是我们心中的我执跟法执。

我执跟法执,很多人可能不懂,简单地讲,唯识学讲一句话,很简单,就是“有所得”的心。就是,我们总是觉得外在总有好的东西可以让我们追求,所以我们就会想要说,真如就不喜欢守住它的本位,真如不守自性,就喜欢向外面动。你为什么向外面动呢?因为你总是觉得外面有一个东西可以让你去追求,有一个真实的东西,有所得。这个就是我执跟法执。你“有所得”的那一念迷情,就造成了业烦恼。

其次,当烦恼把业力创造出来以后,必须有一个润生的烦恼。润生这个“生”,就是有成熟的意思。把这个已经造作的善恶业力,成熟为一个有得果报力量的种子。我们造很多业力,但来生不一定得果报,不一定!你要去滋润它。那么是谁来滋润这个业力呢?就是在十二因缘当中的“爱”、“取”。我们对于三界种种的爱取,就把第八识当中有漏的业种子加以滋润,而变成一种受生的力量。

所以,我们在三界当中投胎要有两种烦恼:第一个,业,你过去有一种有所得的心动了善恶的业力;第二个,你对三界果报要很喜欢,你才会把这个业力成熟。就像这个种子,只有种子你不能吃水果,你要给它施肥、浇水,去滋润它。滋润正是我们的爱取。

一般来说,禅宗跟净土宗对烦恼的态度不太一样。禅宗的对治,直接针对这个业无明:你从什么地方来?它破坏那个有所得心,那个我法二执。净土宗比较对治爱取。你看净土宗,特别是印光大师,比较末流的、明末以后的净土大师很少提空性的道理。你会爱取,没关系,不妨碍往生!你把对三界的爱取转成对净土的爱取,就换个方向,就是你那个心,感情改变一下,同样的感情。你看净土宗,它要愿,它要有所得、有所住。当然,净土宗所住的是来生,它是把心住在净土,“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这是不同的态度,因为他是透过对阿弥陀佛的一心归命而构成感应道交。所以这两个是不太一样,净土宗它比较偏重在爱取的转变,禅宗比较重在对治心中的有所得。

总而言之,这两个都是属于针对六根当中两种的攀缘心:一个是微细的业烦恼,我法二执;一个是粗浅的,心中有一种爱取的攀缘。

这两种烦恼都保存在我们六根门头当中,不断地活动。这个你应该要清楚的。这一段是讲这个意思。

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一、立喻;子二、示法

前面是一个总说,这以下就正式指示,应该怎样去详细审察烦恼的根本跟烦恼的活动处所。

佛陀先讲一个譬喻。

子一、立喻

【图二】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佛陀讲出一个世间上容易了解的比喻,说,阿难!比方说“解结之人”,有一个人在绳子上打了一个结,要其他的人把这个结解开来。“不见所结”,如果说这个解结之人根本不知道这个绳子的结到底结在哪里,“云何知解”?他又怎么能够把这个绳子的结解开来呢?他连结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解开呢?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人听说过“虚空被汝隳裂”,说虚空被谁破坏。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虚空是无形无相的。既然虚空是没有形相的,那又怎么能够成就结,又怎么能够去解开呢?连结都没有,怎么解开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意思到底要讲什么?为什么把虚空也讲进来?我们前面安住在不生灭的本性,不生灭的本性你不用修,虚空没有结嘛。你安住在不生灭的本性,你到底是对治谁?你不是对治你的心性,因为你心性没有必要对治。就是,你这个时候去看看你外面的那些六根,开始向外去看你六根产生的种种的结。当然,后面佛陀会讲,我们每一个根都有六种结:动、静、根、觉、空、灭。这个到后面会说明。

其实心性是没有结,结是在你的六根当中,你要去对治的是六根,所以,安住心性。你真正的战场是在六根,你的对治的烦恼是在六根,这个要清楚。安住归安住,就像我们今天,我们住在这个家,但是我们工作有工作的环境。你要注意你的工作环境,但是你也要住在你的家。家归家,工作室归工作室。这个地方也讲到,安住归安住,对治的处所归对治的处所。所以这个要清楚,理事要分清楚。理上是安住心性,在事上在六根对治。

这个观念清楚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往下讲了。

子二、示法分二:丑一、委示颠倒处所合所结喻;丑二、正劝详择降伏合知解喻

前面是譬喻,以下详细地指示它所修的法门。

丑一、委示颠倒处所合所结喻分二:寅一、总示结根;寅二、别示结相

先看第一段,先“委示”,先详细地指示众生的颠倒处所,这个颠倒就是烦恼。详细指示烦恼的处所来合前面这个绳子的结的譬喻。这以下分两段:第一个,总示结根;第二个,别示结相。

寅一、总示结根

【图三】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越。

先拢总地解释这六根的结。这个结到底在哪里?我们看经文就清楚了。

那么这个结,绳子的结,到底是结在哪里呢?这个烦恼到底是在哪里活动的呢?佛陀就直接讲出来了,就在我们的身心世界当中,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门头当中。所以,云何应住?住在心性;云何降伏其心?就在六根中降伏。这个要清楚,这个观念要很清楚。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六根是贼的媒介。什么叫媒介呢?我们解释一下。这一段古人说六尘是外贼。你看,色声香味触法一天到晚诱惑我们、干扰我们,这个叫外贼。我们的六识是内贼,产生很多的虚妄分别。而六根刚好居在中间,是内贼跟外贼的一个媒介。内贼通于外贼,要是没有六根居在中间的话,没有六根的媒介的话,它们两个不会在一起的。所以,本经在讲二十五圆通,它特别重视六根门头,就在这个地方。因为它刚好居在内外的中间,外面是六尘,里面是六识,六根刚好是在中间,所有的烦恼都在六根里面活动。你把六根控制好了,内外全部安定,所以它是贼的一个媒介。

那么它的功能是什么呢?“自劫家宝。”因为六根的作用,破坏心性当中的本具功德,不能显现。所以,由此六根门头念念的虚妄分别,产生业、润生两种无明,使令我们众生世界(这个众生世界指的是正报),使有情众生的六根当中产生了缠缚。这个缠缚就是前面说的业烦恼跟润生烦恼。我们在六根当中开始被两种烦恼所系缚,而对于外在的器世间(这个器世间指的是六尘),外在的六尘,就不能越了。因为从今以后,眼根就不能越色尘,耳根不能越声尘,乃至于意根不能越法尘。

这个六根,蕅益大师讲出一句话来形容六根:“迷之则为六贼,悟之则为良民。”如果你说,那我从现在开始眼睛都不看了,耳朵也不听了,那你也完了,不是这个意思。你该看还是要看,该听还是要听,你就是观照力要现前,不是叫你不要看。从今以后,你就买两个耳塞把耳朵塞起来,你不是在修《楞严经》,你是在入无想。所以它这个地方的意思在那个“旋”——转嘛,转外境,不要被它所转,观照力现前。所以在这个地方古德讲一句话说:“若人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重点不是外境,重点也不是你内在的六识,重点是你中间的六根。你在六根当中,观照力要现前。六根!

所以它这个地方,“无心于外境”就是说“无心道人”。你看交光法师讲《楞严经》,他讲的一句话就不错,他说“舍识用根”。这句话很重要!不要用你的想象,用你的“知”就好,六根的知。所以,我们遇到事情,知道,但是不要想象。知道就好了,就像镜子一样知道,但是它走的时候,心中没有留下痕迹,舍识用根。你看经典上有说,供养十方诸佛,比不上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这个地方就是说,十方诸佛还是一个外在的尘相,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你内心当中能够生起一种无心的观照,这才是真实的功德。当然,这句话有一点鼓励大家要回光返照的意思。那么回光返照到底是照什么呢?就在六根当中回光返照。这个地方讲出它的一个修行的处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