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引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盟,现在一切运行良好。各部门都在有效地运行者。因工作需要,郭子只身返回了洛杉矶。这样以来,一凡更没什么可担心的了,干脆和月儿在北京长住下来,璠儿和小妹同住在郭子指定的北京的那套婚房。苏姑娘一个人住在郭子的另一套房产内。除了苏姑娘,几个人平时联系还是挺频繁的,毕竟亲情所在。苏姑娘本就是女侠风范,可能还肩负着宗门的什么使命吧,一凡心道。
时间过得很快。明天月日就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大家相约丁家庄园共进端午节团圆饭,苏姑娘也会赴宴。端午节团圆饭的时间当然是晚上举行了。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有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二十多个别称,是汉族、水族、纳西族、藏族、彝族、傣族、仡佬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到今说法不一,主要说法有: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恶日说、龙的节日说(即祭祀龙图腾说)、夏至说。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主要风俗有挂钟馗像、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流传至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oo年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oo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oo年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乌角黍。”“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端午节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称最多,有二十多个。如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
一凡中原的老家就称呼端午节为五月当午。有关节日起源的说法很多。诸如: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云:“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先秦时期,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关于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数字民俗学来看,中国一直有数字崇拜的传统。三国时人徐整在其《历记》中说:“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一七九这些奇数,属天亦属阳,具有神秘性质、吉祥性质,是重要的时间关节点。阳日与阴日,天时与地时,相生相合,则成为特别的时日,所以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都成为重大的民俗节日。
端午节纪念的人有屈原、伍子胥、曹娥、越王勾践、介子推、陈临、马援、白洁夫人、刘景、捉鬼的钟馗、《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等。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原因忠事楚怀王遭排挤,后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自尽。百姓闻讯划船捞救,但无果,遂荡舟江河寄托哀思,后演变为龙舟竞赛。又投米团入江以防鱼食屈原身体,形成吃粽子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皆源于纪念屈原。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南朝萧梁宗懔所着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荆楚岁时记》是南朝萧梁时期宗惊所着的文集,介绍了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和风物故事。其中提到,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河神伍子胥,与屈原无关。江浙一带流传着伍子胥的传说,他因忠良而被害,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伍子胥是楚国人,投奔吴国后助吴伐楚,报仇雪恨。然而,他因建议彻底消灭越国而遭谗言陷害,自刎而死。夫差怒而将其尸投入大江,故端午节成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祭祀龙图腾说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闻一多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文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权威性的岁时着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岁时参加革命,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因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其实这个节日是历史沿革,传承下来的。
上古时期
河姆渡遗址等史前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或更早前,就有了竞渡所用的独木舟和木桨。近代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时代,百越先民便创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在当时端午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先秦时期至汉代
先秦时期,端午的风俗主要是避恶毒。春秋战国时期,五月五日已逐渐成为了一个特殊的节日。秦国统一天下后,关于五月五日的风俗活动开始大量融合。
汉代,逐渐兴起了系彩绳、吃粽子等活动。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五日。据文献记载,两汉时期的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风俗主要以避恶为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一些地方最重视的端午习俗是“辟兵缯”。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这个名词真正出现,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隋唐时的端午节日大多演变为了娱乐活动。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竞渡之风尤为鼎盛。
宋代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端午节风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的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
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北方无江水之便,也就不存在竞渡。
清代南方尤其吴地端午风俗讲究要稍多一点。从汉代就流传下来的五色缕,在清代时被称为“长寿线”。
近现代
自民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端午节许多旧的风俗已被人们遗忘了,但端午节仍是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节食品。
这一天的民俗活动很多。龙舟竞渡和吃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这两项民俗与吴越地区渊源深厚。《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古代越人“文身断,以避蛟龙之害”的习俗。古代越人以龙为图腾,在每年端午,他们会举办盛大的图腾祭,使用刻画为龙形的独木舟,在江河上竞渡游戏,同时把粽子投入水里祭祀龙神。铜钺上绘两龙,下绘竞渡,体现了“飞龙在天人在地”的天地宇宙观,是古越人祭祀神龙和图腾崇拜的实物佐证。
赛龙舟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掘报告》,早在ooo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龙舟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春秋之前,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一些部族会在端午这天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这是五月初五龙舟赛最初的样子。《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