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允熥看来,大明不必禅位,更不可有禅位之事发生。
石伟毅微微一笑:“太孙现在最该做的,是与太孙妃她们聚聚,多陪伴世子、世女几日。其他的,都不足挂齿。”
话音刚落,石伟毅停下了脚步,目光追随着前方朱允熥。
许星阑三人也随之停下。
身后脚步声消失,朱允熥不由转身,目光扫过石伟毅一行四人。
他瞥向石伟毅,随后目光移向许星阑他们。
“都回去准备行装吧。”
“过几天,我们离京遍游四方。”
洪武28年,当朝监国太孙接旨离京。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确,让朱允熥代表皇家赴中都,出席已故信国公汤和的葬礼。
之后北上巡视,检查河道总督工作,加强与瓦剌部落的关系。
圣旨一出,应天府内,百姓们的反应五花八门。
有人暗暗放松。
有人则忧心忡忡,琢磨着新政是否还能照旧推进。
还有一拨人,心里犯嘀咕,觉得太孙身为储君,不应该轻易离京,更别说去边境那些危险地带。
万一有个闪失,那可是国家的大不幸啊。
在众人心思各异中,朱允熥还是带着朱元璋特选的四位随从,踏上了旅程。
一同出发的,还有北镇抚司指挥使刘远,暗卫周豪,以及众多锦衣卫跟羽林卫的精兵强将。
他们从云平码头乘船过江,在应天府丰昌县昌子口登陆。
借着官兵把战马搬上岸的机会,朱允熥环视着昌子口四周。
昌子口,紧邻应天城云平码头的北岸渡口,往北去的人和货物大多汇聚在这里。
此刻的昌子口,比云平码头还要热闹几分。
人群川流不息,拥挤非常。
远处,一座座烟囱不分昼夜地冒着滚滚黑烟。
巨大仓库里,货物不停地进出,忙碌异常。
见朱允熥对那些工厂跟仓库颇感兴趣,石伟毅微笑着上前,“这些本该设在应天到太平府那一带的。后来是应天府知府上书提议,说有些设施放在北岸更便利,这才迁了过来。”
“那不就是你师弟郑明旭吗?”
朱允熥轻笑,眼神意味深长。
石伟毅知道太孙心中有数,神色坦然,笑着回应:“回京后,我确实没再跟这位同门师弟相见了。”
我们清清白白的,太孙您可别误会,生出是非来。
朱允熥咧嘴一笑,“郑明旭可是打算等上元门码头落成,连接玄武湖的新航道疏通后,准备在丰昌县另建新码头?”
言罢,他眼神平和地凝视着石伟毅。
石伟毅挤出一丝尴尬的笑,“微臣隐约记得那份奏折,内阁也已批示同意了。”
“你们在交趾积累了不少经验,为官之道自然是驾轻就熟。现今许多人重返应天,既然回来了,就把昔日经验,去芜存菁,应用于京城的治理上。”
朱允熥见石伟毅欲言又止,便抬手道。
“虽说这只是个开端,但应天周围若到处是工坊冒黑烟,观感不佳。迁至江北,既能让京城免受烟尘之扰,又能便于江北货物的流通,郑明旭这主意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