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泉州小说网>新版水浒传西门大官人在第几集 > 第280章(第1页)

第280章(第1页)

并不遵循历来王朝兴盛规律,跳过本该的‘二民之治’,一步直入‘民和盛世’。”

“这是在‘农’之一道上的文治,而在‘士’方面,民和帝亦是不乏革新创世之举。”

讲坛教授承上启下道。

“首先登基之后,按例加开恩科,但参考学子不限南北户籍——事实上,民和帝第一届恩科,北上的南方学子占据了三成。恩科录取学子,很好地充实了地方官员。

而后就是考核吏治,清廉官场。”

“将官吏缺员问题解决,又建立官吏的考核稽查制度之后,官场开始稳定运行。

——可见民和帝的行事老练,并不急功近利。”

“随即,民和帝再施革新之举:确立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在各省建省学、各府建府学、各县建县学,令各级学子在官学中进行全日制学习。学习科目,分进士、明算、明法、明经四科,类似于现代的文理分科,只是分科数目为四科。

各级学院又建图书馆,供学子和向学百姓免费借阅。

一时间文化为之大兴,文化氛围有向宋时赶超之势。”

“在尽可能提供了全民向学的环境之后,民和帝才真正祭出革新大刀!

即提高明算、明法、明经各科在科举中的地位,在科举之后选官时,逐渐进阶地强调专业对口。

就好比大理寺这类司法、执法衙门,其新任的吏员必须是熟知律法及律法运用的明法科学子,其中朝廷中枢的部级吏员必须是科举殿试学子,即通过了国考的明法科学子。相应地,省级吏员必须至少是科举省试得中学子,府县吏员,则统一至少是府试得中学子。

同理,户部的吏员,则必须是明算科的科举学子。翰林院的吏员、助教、学士等,则必须是明经科科举学子。其余专业性不强的部门,则不作严格区分。”

“如此这般,很大程度上杜绝了科举选官后,官吏不通本部庶务,只懂之乎者也、风花雪月,将公务都交由聘请的‘师爷’一类人的现象。

同时更重要的是,专人办专事,政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是立竿见影!在政务方面欺上瞒下的情况,也为之一清。

这把革新大刀,也很好地为考核吏治、清廉官场披荆斩棘。”

“另外,设立了地位超然的‘科学’一科,单独建立鲁国国家科学学院,专收奇才、怪才和天才,学习和钻研天地万物自然之至理。

学院学子并不科举为官,但其教学经费皆从国库划拨专项资金,科学成果有变现价值的,则亦由国库出资落地变现。

为鼓励和奖赏学子的科研志向和成果,民和帝还设置了‘民盛科学奖’。五年为周期,对科研成果排名前三的学子,进行相应的荣誉和金钱奖励。”

“金钱奖励不必说,毕竟终其整个封建帝制时期,鲁朝都是最富有的朝代——比‘富宋’远远富裕数倍,且是藏富于民、从国到家都富的真正富裕。

自然更不会少了这个以太祖皇帝的年号命名,国君重视的‘民盛科学奖’的奖金。”

“至于荣誉……历任内阁首辅,未必每任都能名留青史,但‘民盛科学奖’获得者——准确地说是每届第一名,却都是个个载诸史册!

并在现代的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和天文等各科教材上,再次出场,达到流芳百世的成就。”

“因为对科学的重视,使当时鲁国的科技水平领先世界!更是惠及后代!

——尽管后面的朝代,又回归了封建社会的老样子,但也受到鲁朝遗泽,被西方列强追上来了,但没被碾压。”

说起类似话题,教授的心情都很复杂,其中骄傲占据大半。

“在‘士’方面的种种文治,使鲁国文风大盛,百花齐放!

区区年之间,就已经涌现出许多时下为之惊绝的作品,其中一些还流芳到现代。”

“许多封建时期的明君皇帝,大都重视农业农耕、士林文化,但却少有像民和帝一样,同时也重视工业和商贸。”

“民和帝重视工业发展的最突出表现,就是为鼓励工匠工人进行创新,设立了唯二的至高‘民盛’奖之一:‘民盛工业创新奖’。

同样是五年为周期,对成果前三名的工匠进行奖赏,同样包括金钱和荣誉的奖赏。”

“一时间,官家和民间纷纷涌现出许多优秀创新和发明!发明创造不止遍及民用各领域,更是涉及军用战争领域。

——终其鲁朝一朝,军用武器都不曾停止迭代更新。就算后来者皇朝的武器,都不曾做过革新,当海外列强叩响国门时,仅凭鲁朝的末代形制的武器,也保住了民族尊严,不曾丧权辱国。”

讲坛教授言语中有对鲁朝的骄傲,也有对末位王朝的嫌弃。

要不是鲁朝的家底子深厚,末代王朝就要被定在民族耻辱柱上了!

虽然现在民众也普遍看不上末代王朝就是了,对它的嫌弃程度,仅次于对大‘怂’的。

“‘工’之外,在‘商’一道上,民和帝亦不曾失了明智。

毕竟开国太祖皇帝就是经商起家,早期是名闻天下的北宋首富、西门大官人。”

“民和帝不曾抑商,但也不曾重商。

不抑制商贸,但对商税征收重税,立法规范商人行为,设立商部,引导和监督商人行为,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寡头垄断等不良商业行为。”

“士农工商,四域并举,令民和帝西门辰的文治之功,垒若高山,光耀百世!

——上述民和帝的文治之功,只是提拎几件具有代表性的作为,进行简要讲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